我们总是习惯往前看,其实未来和现在都不过是过去的延续,因此回看历史才有了意义。那是卡车司机最苦的时代,道路条件差,还要提防车匪路霸;
那是卡车司机最甜的时代,每个人都感觉生活有希望,每个人都觉得干的有价值,能发家致富能受人尊重。那是回不去的80-90年代。
那个时代大家都喊卡车司机一声“师傅”这声“师傅”是包含着尊敬的,那个时代货运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凡敢去买车跑车的人,多半都是当地的能人,无论是自身素质还是胆识都是过硬的。能走国道已经算不错,砂石土路更为常见,什么助力转向全没有,全靠卡车司机一把子力气与技术才能有效驾驭身下的钢铁机器。
路不好走,车的质量还堪忧,即便是有了电子打火,摇杆还是得备着,什么时候打不上火只能靠摇杆去摇,这也成了我儿时的有趣记忆,那会的卡车司机都是半个修理工,不会点修车技巧还真吃不了这碗饭。
路上遇到车匪路霸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个时候多半得靠卡车司机的胆识与气魄,谈的了就谈,谈不了就打,打不过就跑,跑不掉那就认栽,父亲和有些路霸打交道多了,最后竟然成了朋友,也算奇事一件。

开车有技术,车坏能自己修,遇到事情还得胆大心细,关键还得弄到钱买得起一辆车,那个年代想进入货运这一行是有门槛的,因此卡车司机也算一个技术工种,师傅带徒弟是很常见的模式,没人师傅带,想吃这碗饭难。
大家尊称卡车司机一声“师傅”不单单是希望卡车司机能好好对待自己的货物,也包含了对卡车司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一种认可。
那个时代卡车司机团结友爱都说科技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是如今越来越觉得这是句反话,那个时代没有QQ没有微信,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吃饭,喝喝酒谈谈天,吹吹牛交流交流开车的心得顺便说点有的没的“花边新闻”,气氛总是那么欢乐和谐,那里没有“同行是冤家”的对立更多的是真诚的沟通交流。听父辈们在一起聊天是我儿时的一大乐趣。

有一件事记得特别清楚,隔壁邻居的大儿子学车“出师”了,准备自己买一辆车跑运输,就特地来向我父亲请教,父亲很详细的交代了几个注意事项,其中有一个就是要带上工具,提上车子一定要先把车子看的见的螺丝都拧紧一遍(可见当年的国产卡车质量有多烂)否则跑着跑着螺丝松了容易出事。
邻居的大儿子说听懂了,回头买车的时候却把我父亲的告诫忘得一干二净,结果车刚买好,还没到家就冲到田里去了。隔壁邻居急的不得了,找我父亲帮忙,父亲二话没说就通知了几个同行带上钢丝绳索,跑了100多公里去把人和车给弄回来了,事后吃了顿饭收了条烟,油费都没要。
运输这碗饭不好吃,大家都清楚因此都有同理心,今天你帮我,就是帮明天落难的你自己,但凡能帮上忙的,通常都会团结起来解决困难。
那个时代大家讲情分守规矩时代在向前,很多效率不高的模式都走向了没落,包括师徒相传的模式。前面说过在80-90年代想要吃运输这碗饭,没人带是很难的,找一个师傅就是找一个领路人,这个领路人不单单会传授你驾驶技巧,还会教你行业规矩与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个被你叫做“师傅”的人,会在你们一起相处的1年多时间里,磨砺你,惩诫你,会让你时长感到委屈,但是他又会鼓励你关怀你;尽可能周全的护送你走上运输这条道路。
这不单单是一场服务与被服务的交易,这里面包含着中国人的情分,因此徒弟们才会在过年过节去给师傅送礼,再去接受教诲同时表达感激。

对于同行,大家是朋友,你说没有竞争那是假的,但是大家聚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候会达成某些共识,这些共识最后就变成了行业里的默认规则,很少会有人去打破这种行业规则,乱规矩意味着被同行孤立与鄙视,在恶劣的从业环境下,大家都懂的团结的力量,被大家孤立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在靠口口相传的年代,口碑对于卡车司机来讲至关重要,都在家乡的地界混饭吃,口碑臭了,生路也就断了。因为有了敬畏之心,所以大家都守规矩,因为有人情味所以大家都感觉开心幸福。
回不去的时代
这个世界有天堂吗?有!天堂就在我们心里。有的时候会很困惑,时代到底是向前了还是退后了?我们有车了,我们有房了,我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了,我们还有高科技的社交软件。

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孤独,曾经邻居的家门是敞开的;曾经是可以端着饭碗挨家挨户串门夹菜的;
曾经卡车司机也算一份体面的工作,可是越来越快的时代碾碎了很多原本纯真的东西,我要活的更好成了主旋律,或许其他都能放弃,没有了聚会,没有了人情味,有的只是满脸的疲惫,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一直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