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说:“思想,就是推动自己和全人类的生活的力量。”改革开放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样态,联接了一个互通有无、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世界。
40年来,你见证过哪些交通与人的变化?回眸与展望之际,你知道这些改变背后的历史和未来吗?波澜壮阔间,改革开放走到了第40个年头。40年风雨兼程,乘风破巨浪;40年砥砺奋进,黄土变通途;40年携手并肩,路畅千万家。
回顾往昔,中国人奋勇争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农村到城市,一步一个脚印,探索永不止步。今日,小编与您分享交通人在改革路上的珍贵点滴,随着时代变迁的脉动,感受每一次温暖与欢颜。
山路弯弯到我家
我土生土长的陕西省洛南县转山村,群山襟抱,峰峦叠嶂,层林密布,溪水环缠,是个名副其实的深山小村。一条崎岖的山道,是村子与山外联系的唯一通道,绕经五座山腰,跨越六道河冲,伸向谷地抵达开阔的乡镇集市。
道阻且长 行路颠簸
祖祖辈辈们沿着这条蜿蜒山路,把自产的山货带出山,再把所需生活物资换回村中。
30年前,我正读中学。暑假的一天,父亲告诉我明天一起去乡上,把家里新烧的木炭卖掉,凑钱买头耕牛。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匆匆吃完早饭,备上窝头干粮,装满一大车木炭。父亲骑车,我在后面帮推。山路还有些泥泞,车行到山崖拐角处,车轮突然陷入了松软的泥坑,只有使劲儿才能将车轮推出。由于没控制好力道,车冲向崖壁,前仰后翻,炭块散落一地,险些连人带车坠下山崖。沮丧之时,父亲和我把木炭捡回麻袋,又重新装车赶路。但等我们来到40里外的乡上,已近傍晚,集市早已结束。
10年后,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常往返家乡这条山路。路面上覆盖了一层鹅卵石,缝隙中灌入河中粗沙。雨过天晴,被雨水冲洗过的路面已不见粘脚的泥土。双脚踩在路面上,咯得脚底板生疼。邻居二叔说:“为了改造这条村路,这几年动员了全村劳力,大家都利用农闲时间义务到河滩捡鹅卵石,还用拖拉机拉了上千车砂石料,没想到还是如此不便。”
时过境迁 路通百家
白驹过隙,我离开乡中学,来到县城工作。后来好几次,儿时的玩伴约我回老家走走,我总以工作忙为由婉言谢绝。其实,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家乡的山路难走,不想自讨苦吃。
直到几天前,同在县城生活的侄儿约我回老家看看,并答应驾车载我前往。已退休的我,总不能再推脱工作忙。于是,在一个风清爽朗的日子里,我坐上了侄儿的车。脑海里,每当闪过以往家乡山路的情景,心中还会惴惴不安。大约过了40分钟,汽车停在了家门口。
当我走出车门,回望来路,山中道路宛如一条青灰色游龙,盘踞在风景优美的山川之间,连通了千家万户。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山路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伯航)
车站变奏曲
沿江苏省射阳县朝阳街一路向南走到头,是人头攒动的商业中心,可很少有年轻人知道,50年前这里曾是射阳汽车站。
三间平房做站房,一条人行道,算上停车场也不过两个篮球场大的面积。上世纪70年代初,县城人口百万,乡镇22个,可当年的射阳汽车站,仅有到盐城的4趟班车。那时候就连县政府也只有一辆黄帆布吉普车,群众出行主要靠走。
1988年,大江南北唱响了《春天的故事》,射阳汽车站也迎来了第一次搬迁。新站耸立在朝阳街路南转弯处,占地8000多平方米,拥有6辆大客车、15辆中巴车,候车室、停车场一应俱全。虽然条件有了改善,但道路全是砂石路和泥路,车跑不快还时常颠簸,旅客戏称为“三级跳”:砂石、泥路常跳,上桥下桥蹦跳,遇到农田破路放水大跳。
那时250平方米的候车室,挤满了买票、托运行李和等候上车的旅客,由于乘车时间相对集中,车站工作人员每天忙得跟打仗一样。每年春运出行高峰,滴水成冰的室外温度降到零下10摄氏度,小小的候车室无法容纳千名旅客,很多人也只能在瑟瑟寒风中等待。
1998年,国字号老汽车站迎来了第二次“变身”。经过扩建,一个占地1.2万平方米的汽车站落成了。1300多平方米的候车大厅宽敞明亮,设施美观,功能先进,售票、小件寄存、行李托运、零担组货等业务分区办理,基本满足了射阳人民的出行需求。2007年,射阳汽车站规划重建新站。历时两年半,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新站建成,是集客运、旅游、车辆维护修理、车辆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汽车站。
一个小车站的华丽变迁,不也是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变奏曲吗?(江正)
小船换大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同学夫妇整天以船为家,虽然辛苦,但收入可比在家务农高多了。3年时间,他们就帮父亲还清了买船欠下的债务。
凭着诚实守信的品质,精明强干的夫妇俩货源逐步稳定,业务越来越多,船也越换越大。从最初25吨到40吨、80吨、直至升级到120吨,10年时间完成了“三级跳”。1998年,同学用上了铁船。那是在一艘新造的120吨钢质挂桨机船,船尾5台套机桨一字排开,很是威风。同学逢人便讲:“水泥船不经搁、不经碰,走一路怕一路。现在有这铁家伙,开起来省心多了。”
2004年,国家推行船型标准化工程,挂桨机船被逐步淘汰。同学心里不顺,专门从外地打来电话,与我这个从事海事工作的交通人发了一顿牢骚。我一边劝慰他,一边指出挂桨机船噪音大、污染重、安全性差的问题,向他宣传船舶发展的方向和船型标准化的意义。我还特地告诉他此次挂桨机船拆改,国家有专项补贴,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于是,同学思想上的疙瘩慢慢解开了。
第二年,同学家的船拆解完毕,废钢卖了6万多元,又领到了3万元的拆解补贴。他拿出积蓄,又从银行贷到部分款项,立刻到造船厂订造了一艘200吨的钢质机动船,不久后还融资买了一艘更大的600吨钢质机动船。去年,同学响应政府号召,对船舶进行了LNG新能源动力改建,并对船舶进行“套间式”生活设施改造,船上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近年来农村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同学的儿子、儿媳妇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借助江苏盐城“水运大市”和自家“水运世家”的优势,通过培训在盐城市地方海事局考取了船员证书。如今,他们已是适任船员了,并多次动员父亲上岸享清福。对于30多年的水上人生,同学并不后悔:“我在水上漂了几十年,对船有感情了,再说现在国家政策和运输环境这么好,趁我身子骨还硬朗,再跑上几年吧!”(赵树海)
九圩港 幸福港
九圩港河原本是一条人工运河,开挖于1958年,从江苏省南通市北郊的长江边起头,贯穿城市东西。很长时间,它因偏僻荒凉不受待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九圩港在南通市市民心中的分量却越来越重。
宁向南一寸 不向北一丈
40年前,我的小姨嫁到了南通市。当年南通地区只有两条国道,但即便是国道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道路狭窄,砂石路居多。
一次几个表兄弟商量去小姨家玩,没想到,由于交通不便整整走了3个小时。当路过丛林密布的九圩港时,一位哥哥兴奋地说:“向南就是南通市了!”一听到南通市,我们又重新打起了精神,加快了脚步。那时的九圩港,树木茂密,高大的柏树和水杉绵延好几里路,只是十分荒凉偏僻。而过了九圩港,路边的民居和商店就明显多了些。记得当时有句老话“宁向南一寸,不向北一丈”,很生动地体现了南通市南边的繁荣富饶。而九圩港恰好是贫富落差的分界线,成为当时不少人嫁女儿的考虑因素。
新港新路新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通交通运输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系列变化发生在九圩港河畔。
1991年,九圩港大桥成为南通地区第一个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同步建成的还有旁边的九圩港船厂,成为南通日后打造世界船谷、发展钢结构产业的重要功臣。进入新世纪,九圩港河上又架设了铁路大桥,并相继开通了货运、客运。
今年5月11日,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首节段钢梁架设完成,标志着世界首次大节段钢桁梁吊装取得成功。沪通长江大桥被称为“世纪大桥”,身兼国家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三位一体”功能,主跨1092米,是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每一步工程节点完工,都有上百家国内外媒体云集报道,也使九圩港,不断成为媒体报道的兴奋点。
如今的九圩港,交通便捷,楼房林立,企业众多,居民新村鳞次栉比。我期待,未来发展中,九圩港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不仅成为南通高铁新城,而且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带给老百姓更多的获得感,成为南通的幸福港!(金国庆)
九圩港
车轮转出好日子
1978年,改革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这一年对我父亲来说也是春风得意,他成了村里第一个拥有大金鹿自行车的人。
原来,父亲有个表哥,在县里的烤烟厂工作,年底抽奖抽中一张自行车票。伯伯为感激我奶奶以前对他的照顾,把这张自行车票送给了我的父亲。在那交通主要靠走的年代,自行车可谓是“豪车”,这事也羡煞了邻里街坊。
上世纪80年代,父亲承包了我们村的砖窑,通过用自行车跑业务,我们家也率先成了村里的“万元户”。90年代初,父亲把砖窑转让给别人,买了一辆中巴运营农村客运班车。有了中巴,村民们提前尝到了“抬脚进县城”的甜头。父亲的中巴也是镇上高中学生回家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到放假时,学生们蜂拥而上,车厢如同沙丁鱼罐头一般,有一次甚至连车胎都压坏了。靠着这辆中巴,我们姐妹三人读完了大学,父亲也在跑客运的途中与另一位中巴司机老于相识并结下了缘分——我和老于的儿子结婚了。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推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2010年,我们的小家拥有了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私家车。正当家人为“胆小手残”的我要不要学车开始“争执”时,儿子却说:“等以后有了无人驾驶汽车,妈妈就能‘开’车出去了!”汽车更新换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相信未来,无人驾驶汽车会真正出现在街头巷尾,解放人们的双手,让出行成为一种更美好的体验。
车轮滚滚,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也是一个普通家庭美好生活的时代缩影,引领我们不忘初心、一路前行。(王春玲)
从闪闪航标灯 到水上“电子眼”
作为船舶安全航行的信号灯,航标在确保航道安全畅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吴江450公里的航道上,矗立的一座座航标,像沉默坚韧的哨兵,经风吹雨打,看船来船往,历酷暑寒霜。回首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吴江航标几经变迁,创新依旧。
上世纪80年代是航标发展的峥嵘岁月,航标管理人员们在日常维护中不断摸索,克服困难,研制了我国首架玻璃钢航标灯。这样的标体不易被腐蚀,不需要时时油漆粉刷。在灯器电池箱下部加装工作平台,解决了维护困难的问题。由于框架型玻璃钢航标灯质高量轻、鲜艳度好,受到了同行和专家们的青睐。
如果说那时的吴江航标管理初露峥嵘,那么上世纪90年代则是吴江航标新技术、新材料自主研制突飞猛进的时期。
航标制式改革后,原有的机械闪光仪被电子闪光仪替代。而购买来的闪光仪存在着灯光周期不准,电路工作不稳定,维修困难等问题。航标管理人员到处请教专家,向书本学习,自主设计,带领航标工人们制作了一款质量过硬、可任意变换灯质的多功能电子闪光仪。而后,不光吴江正式安装使用了这种闪光仪,还推广到苏州其他兄弟单位。
随着科技发展,吴江航标进入到高科技智能领航的21世纪。
2015年,吴江境内的36座发光标和10座不发光标经过统一改建,升级成为40座多功能一体化发光标,且全部安装GMS遥测装置,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第二年,全线航标又进行再升级,原来的航标灯灯器、镍镉蓄电池组、遥测装置、太阳能充电板组合升级为LED一体化锂电池航标灯,锂电池组可以免于维护,大大提升了航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环保性,吴江全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航道”。此外,随着吴江“智慧港航”系统投入建设,约40处“电子眼”设置到京杭运河上,实现了航段实时监控,做到“监控全覆盖、监管无漏洞”。
从煤油灯到单个白炽灯,再到LED冷光源;从干电池、锌空电池到镉镍电池;从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到玻璃钢结构……纵观吴江航标,几经变迁,始终契合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历史沉浮中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丁婕)
上世纪80年代的航标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