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认为重要的转折点,今日可以置之不顾;当初忽视的机遇,今日看来实为成败的关键。
——黄仁宇
有幸读到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感触颇深,遂写此文以作分享。
黄仁宇一向主张“大历史”。 什么是“大历史”?黄仁宇表达为“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黄仁宇认为“中国的革命,好像一个长隧道,须要101年才可以通过。我们的生命纵长也难过99岁。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准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黄仁宇的“大历史”不但表现在时间久远,更表现在对历史剖析时纵横稗阖。
我们可以形象地将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比作一个三维坐标系,X轴是历史固有的时间顺序,上下五千年;Y轴就是空间的变换,纵横万里;Z轴就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就是黄仁宇所说的技术层面,即体制、科技、税收等。这三者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的,逐渐清晰还原为客观、形象的大历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这般吧。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其“历史”,同样,作为社会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其“历史”。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也该纳入“大历史”。
站在时间的长河和错综复杂的社会格子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独立的,此刻的你与昨天的你骨肉相连,此间的你又与身边的人相互影响。成长轨迹中的点滴,身边经过的千形百色的人,日益成熟的思绪,构成了一个人的“大历史”。正因为有着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该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个机会,每个智者,每次学习。
你所遇的每一个人,你所学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成长的资本。正如黄仁宇先生在《大历史不会萎缩》写的。“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故事:周立禺中学刚毕业时值对外留学开放尺度,他的父母立即措资使他到美国上大学。初时他不肯去,因为当时他热恋同班的张惜音,果然,他还在爱荷华州忙大考的时候她已和人订婚;等他获得学士学位回国她已结婚。而周立禺仍是孑然一身,而且美国学位也没有当初想像的有用。五年之后,立禺想起当日父母催逼自己勉从的一段经过,不能无介于怀。他又再度游欧,十年之后自己的婚姻事业也有了成就,张惜音则在离婚之后酗酒。立禺再看到她的时候前后已判若两人,他就难于想像自己当初何以会爱上她……再隔五年十年旧梦重温必更有不同的看法,往事本身的基数未变,他和她对过去之观感则因以后的发展而转移。”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一个人也就是周立禺或张惜音,都是各自历史的创造者、自传的作家。那些不经意间相遇的人和机遇,也许将来回头看,却实为成败的关键。
且珍惜生命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机会吧,生命里的点点滴滴正是一个人的“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