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迁,像一部电影。演过之后,留下满满的年味和记忆。如今,生活越来越美好,乡村大道越来越宽广,走外婆家的方式,也日新月异。
70年代 背筐里藏着老腊肉
走外婆家背一块老腊肉,是对外公、外婆对妈妈养育之恩的感谢,是对丰收的分享。
那时候走亲戚的背筐里,有糖果、米粮、老腊肉。在那个物资稀缺的年代,一块老腊肉,代表了一家人最满的心意。
70年代,公路都是泥泞的。
70年代,交通全部靠走。
到了外婆家山坳喊外婆,通讯基本靠吼。
从早上出发,晚上终于到了外婆家了。多久不见,终于和外公、外婆、舅舅、表哥、表妹吃上团年饭了。
80年代 平板车驮年货
平板车,是农村最基本的交通工具。
粮食丰收了,可以用平板车交公粮。家里做的手工面条,可以装上平板车,到集市上销售。过年的时候,平板车上装满了给外公外婆的年货,走不动路的孩子,还可以把平板车当卧铺。
平板车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大舒适,承载力强,可以装很多东西,用绳子一捆就行。平板车的“燃油经济性”很好,不花钱,只烧“边油”。
不过,平板车的刹车基本靠脚,喇叭基本吼。遇见下坡陡峭路,就只能边喊边冲……
90年代 自行车有货架
90年代,家里有永久、凤凰等自行车的家庭,基本都是土豪。
90年代走亲戚,不用走那么多路了,省道基本都是柏油路,自行车在公路上飞奔,像铁道游击队那样拉风。
那时候的自行车,车屁股上还坐着害羞的小媳妇。第一次带媳妇去外婆家,是得要喜钱的……
00年代 乘中巴走亲戚
到21世纪,路越来越好了,车越来越多了。私家车逐渐走入了很多家庭。农村,开始因为汽车热闹起来。
本世纪初,汽车开始兴起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私家车,更多的百姓还是坐中巴车。公共交通在农村很发达了,交通持续良好,超载是要被罚款的。
中巴车很热闹,除了人的说话声,车上还能听到鸡鸭鹅的声音,那是给外公外婆带的鲜货。原来的鸡鸭只能放车顶,后来,中巴有了专门放货物的地方。
现在 开达咖走亲戚
现在,汽车已经在中国农村普及了。
皮卡,是最受农村欢迎的车型之一。皮卡双排座,可以搭载很多人。货箱也很实用啊,除了平时拉货,去外婆家的时候绝对派上用场——车上搭载了给外婆家购买的年货:火炉、家具、床垫、小家电。
走的时候,外婆一般会下地里,把新鲜的蔬菜,熏了一个冬的腊肉,给你装上满满一货箱。
庆铃达咖上市后,广受农村消费者的喜欢:结婚,可以是婚车;搬家,可以是搬家运输车;上街,可以是农产品运输车;回家,可以是场镇回来的购物车;走外婆家,绝对是豪华座驾 年货礼品车。
有达咖,过年真好。